第五章許老師書法教學方法及基本要領
中國文字的形態千變萬化,字數多達五萬餘個,但基本構件,不僅有點、橫、豎、撇、捺、挑、鉤、折八種,即所謂「永」字八法,來源說法有三如下:
一、崔瑗、鍾繇、王羲之、所說。唐人張懷瓘「玉堂禁經」用筆法「云」八法起於隸字之始,後漢崔子玉歷鍾、王以下、傳授所用八體該於萬字。
二、僧智永說。宋人陳思「書苑精華」,永字八法云:「隋僧智永,發其旨趣,授於虞秘監世南,自芝茲傳授遂廣彰焉」。
三、張旭說。出自宋、朱長文「墨池編」張旭傳永字八法,但也有人說,出自柳宗元,顏真卿等,莫衷一是。
所謂「永字八法」是指永字包括了八種筆畫;但永字是否包括所有漢字之筆畫呢?也未必,如臥鉤、豎
曲鉤、斜鉤、等:不在其內、不過永字奉為圭臬。使初學者懂得學習書法之要領。
永字八法基本筆法分解:
一、「側」一 即是一點。筆用側鋒,上尖下半圓收。
二、「勒」一短橫。用筆要斬截。如勒馬用韁,不可平臥。
三、「努」一 長豎。豎筆長而徐行,全神慣注,猶如引弩待發一般。
四、「趯」一 即是鉤。勢如蹲下而踢起,先蹲鋒得勢然後出鋒。
五、「策」一斜上小橫。運筆有如用鞭策馬,要仰送仰收。
六、「掠」一撇也。筆鋒側出,須力道,用斜撇尖出。
七、「啄」一捺也。下筆如截物之勢,要求隨蹲隨提,隨押隨放。
因此習書者如能勤練許老師之「習書八字法」假以時日,必可悟出書寫要領,「永、千、中、已、心、成、家、鳳」八個字寫得好,其餘都在掌握之中,當然這八個字亦不能概括所有漢字之筆畫,如鉤即有中鉤、左鉤、右鉤、平鉤、橫鉤、背拋鉤之別,「習書八字法」中就未全括,那永字八法更略而不談。
習字之基本在於筆法,沒有筆法的字,等於缺乏規矩,寫出來的字就沒有意境。我們習書臨帖,是臨他的筆法,不是臨他的筆勢,筆法可以學任何人,筆勢則屬於自己,就像電視模仿秀,可以學某人的聲音,舉止動作(筆法),但學不到別人的個性(筆勢),寫字筆勢不可以學別人的,學也學不像。
臨帖緊要在臨字之中筆畫寫法要領,將基礎的筆畫都寫好,任何一個字都會中規中矩,字的架構都會很美。學楷書如此,學篆、隸、行草亦然。歐體有歐體的寫法,顏體有顏體的寫法,不管學什麼體,都得先將一種基本筆法寫好,才能寫字有體,執筆成章。
要想成為書法家,必須具備三個要件,天、力、法。天即天賦,力即工夫,法即法帖,離了法帖,天賦再高,苦練再久,也難成功。有志於書藝者,將「習書八字法」好好研究,用心體會,勤加練習,保證三年即可成小書法家,十年必有傲人之成績展示在世人面前,心動不如行動,不妨一試。
一如何學習書法一
許老師說:「字要寫得好,坐姿必須端正,歪身斜紙,寫不出好字,必須養成正確坐姿或立姿,一般寫小字用坐姿,兩腳須與肩同寬,腳板着地平放,兩手自然平放桌面,胸部離桌二、三寸,腰背伸直,頭稍向前俯,左手押紙,右手執筆,筆桿對正胸膛,兩眼正視,不偏不斜,才會寫出好字」。
寫三寸以上的字宜用立姿,尤其大字大草,非立姿很難運筆,桌面大約與腰高,兩腳立姿與肩同寬,身靠桌邊,距離與坐姿雷同,右手執筆,左手押紙,上身微俯,心情放輕鬆自然,精神集中。
一、運筆之方法一康有為說:「書法之妙、全在運筆」。
二、寫小字用一「枕腕法」腕部不懸空,將腕貼着桌面或紙面,握管嚴謹,活動以手指為主。
三、寫中字用一「提腕法」僅用指運,無法行轉自如,倘以肘着案,將腕虛提,四用腕運筆,即可為之。
四、寫大字用一「懸腕法」活動範圍更大,用枕腕法與提腕法,無法施展,須將腕肘懸虛,以肘運筆宜為適當。
許老師說:「初學書法應自楷書入門,因為楷書筆劃橫平豎直,間架平正,結構嚴謹,有規範可循,筆法具備,待楷書有了基礎後,再學隸行草篆,須隨興趣學亦可。至於大、中、小楷先學那一種,見仁見智,說法不一,一般而言,小孩宜先大字後小字,大人三種都可學,其實小字用得最廣,最普遍,但創作方面不宜」。
一、大楷較重於間架與結構,兒童肌肉活動尚未成熟,練習大字不適當,因大字多費紙張,用途不廣,是
其缺點。
二、中楷比大字適合兒童寫作,惟中楷書寫較慢,用途尚不及小字普遍。
三、小楷書寫速度較快,惟小楷之結構與間架練習效果較差,初學兒童不宜寫小楷,也不宜寫大楷,以中楷為佳,成人則不受限制。
筆鋒分析:
一、逆鋒與迴鋒一 逆鋒用於起筆,迴鋒用於收筆。寫橫畫時,筆勢先逆鋒向左,起筆處然後向右行筆,至
尾處先做迴鋒收筆。
二、提鋒與蹲鋒一「提鋒用提筆,蹲鋒用頓筆」。筆畫要細、或是尖或彎須用提筆,是謂提鋒。筆畫要
粗,或由細轉粗,須用頓筆,是謂頓鋒。停點狀,隨即向左收筆。
三、藏鋒與露鋒一 藏鋒又稱斂鋒,乃藏頭護尾,筆鋒不使外露之、露鋒則鋒芒鋸利,恰與藏鋒相反。
四、中鋒與偏鋒一 筆尖在畫中行,謂之「中鋒」。筆尖在字畫之一邊運行,只用筆毫一面,橫毫側管,稱為「偏鋒」。
五、側鋒與折鋒一行筆用中鋒,遇有轉彎處,筆毫轉彎而筆之軸心不轉,便「側鋒」。橫豎兩筆連成一筆,如末端提高,再將筆蹲下作豎起之勢稱「折鋒」。
六、方筆與圓筆:圓筆應提、方筆應頓。
如何臨摹:(初學者宜先摹後臨)(臨)是以將帖放置紙旁,觀察字形,筆畫臨着寫。(摹)
是將紙覆蓋在帖上,隨着字筆畫結構,描着寫。
一、「映印法」一將碑帖放置一旁,用筆臨寫帖中字,先求筆意,再求神韻。
三、「移臨法」一 用九宮格薄紙,依字大小而定,覆於字帖上面,每寫一字須移動九宮格一次。
四、「背臨法」一寫字不用看帖,憑記憶在帖中依樣寫出,背臨法須臨帖至相當成熟階段、亦稱為自運。
毛筆寫法運用:
書法所以成為藝術,因它是用毛筆寫成,用毛筆寫字,輕按則細,重按則粗,提按揮運,造成千變萬化線條,才能呈現其美。
毛筆大致可分硬、中性、軟三種,硬性的筆,有紫毫,狼毫,彈性很強。中性的筆是兼毫,中心用硬毛,外包羊毛,兼毫彈性柔。軟性筆是羊毛,彈性小,不宜作書法。
一、運筆 三動式,按提、使轉
運筆也就是寫字時使用毛筆之方法。(三動式)
第一動一 入筆,就是將毛筆的筆毫按落紙上。入筆按下筆毫時,筆尖應朝左上角,無論那一種筆畫,如橫、豎、撇、捺、點、都一樣。
第二動一 作筆畫,將按下的筆毫拉動,寫出線條,或點畫。如橫由左向右拉,豎由上向下拉,或圓或方,或尖等。
第三動一 收筆,就是筆畫寫到結尾處,或作停頓止狀,如橫或豎,或作漸瘦消失狀,如撇,或作稍牽消失狀,如點,如果這一筆畫,中間有轉折,如寫口字,第二畫是橫而轉豎。這樣便應該用兩次「三動,第一次寫橫,到第三動時,不要收筆,而改為「提」,提就是將筆往高提起,成為未按筆毫的第一動以前情況,然後再按,按就是第二次的第一動,隨之向下拉成豎,再收筆,這一轉折的寫法就是「使轉」。
二、運腕和懸腕作字實祇在腕 指司執筆 腕司運筆。
許多書家用手指運筆,用中指為主力向下寫豎,向左下寫撇,向右下寫捺,寫橫則須搖掌,以向右,此乃大錯之法。又有要主張懸臂者,高懸全臂,每一點一畫都是懸臂動作,謂如此才見功夫,此亦乃大錯誤之法,寫大字,則需全臂皆懸,而掌不必豎,腕掌伸平,筆與掌臂大致成直角,以腕運筆,以臂運腕,方為正確。日常寫字,總以二寸大小最多,掌豎腕平起肘浮臂,為日常練之要務。
三、墨法筆酣墨色敷墨生韻
作書不僅要會用筆,更要會用墨,會用墨者,點畫會呈現優美潤厚流暢,不會用墨者,往往筆毫被牽制,使點畫失去筆意,僵滯枯澀,無生動之意,草率粗糙,全無美感,總之,墨過濃則滯筆,墨過淡則催筆,筆上墨少則筆畫枯,墨太多則筆畫侵淫,筆太慢則墨淫,紙太厚則墨枯,故習慣於筆快者,宜多醮墨,習慣於筆慢者,宜少醮墨,紙厚多醮墨,紙薄少醮墨,乃見用墨之法。
一文房四寶之選用一
壹、筆之分別:
1、軟毛筆:如羊毫筆 2、硬毫筆:如狼毫筆 3、軟硬適中筆:如兼毫筆
新筆使用前須用清水或冷水、不能洗熱水、先將筆毛全部泡開、洗開黏質、
再將水分吸乾、然後沾墨、稱為開筆。
舊筆須書寫前先用清水潤濕、再插乾沾墨、稱為潤筆。
書寫時、要順毫沾墨、要讓整支筆毫完全沾墨、書寫完再順毫洗乾淨、吸乾水份、掛在筆架上或筆捲內、乾淨是保養之好方法。
貳、墨之分別:
2、墨分為松煙墨、化學墨、油煙墨、以質細、膠輕、色黑為佳、要方便以
墨汁使用。
墨在硯台如何使用、磨墨時、要重按慢移、順方向轉圓、要小心避免墨汁外流、磨到墨汁稍成連黏狀、再用墨條推回硯台池內、即可書寫、寫完後擦乾硯台放在陰涼處、防曬、防潮、是最佳保養方法。
叁、硯之分別:
3、硯分為端硯、螺溪硯、歙硯、石硯等使用時墨汁要倒在硯台池內、硯台表面要保持乾淨、以方便整體筆毛、寫完後將剩餘下來墨汁倒掉、硯台洗乾淨即可。
一、姿勢:以五正基本要領為標準、頭正、身正、腿正、心正、紙正、起先兩手手臂向外張開、使身體與兩手成三角形態左手按紙撐住身體重心、右手執筆、肘關節不要貼住桌面、身體離桌距離約三吋、自然坐正、毛筆之位置要對正 右眼、才能看到運筆方向、紙張需隨書寫位置左右移動調整。
二、用筆要領:1、注意起筆、下筆、行筆、收筆之角度。2、提筆要輕而能挺拔、按筆要重而不癡肥。3、轉筆要圓、折筆要方。4、辨別藏鋒、裹鋒、回鋒、露鋒之寫法。5、中鋒與側鋒之轉換。
三、執筆分為:食指、中指、無名指、小指四指並攏向內彎曲、略似握拳狀、拇指朝上、放在食指第一節與第二節之間、將毛筆置於食指與拇指之間、輕輕握住、不要太用力或太鬆、並視各人手掌大小來握拿執筆高度、以筆尖與手腕皆能接觸紙面為適、且注意掌豎、腕平、掌虛、指實、運筆才能生動靈活、以上稱為枕腕法、若要書寫較大字時、則可懸腕法、懸腕法手掌要放平、掌心要放虛一些。
四、運筆:書寫時、以手腕作支點、用手臂運筆、以手腕移動毛筆、隨線筆劃上下行筆、左右書寫、切勿用手指運筆、寫字時必須一氣呵成、從下筆到收筆一筆完成、氣韻十足、不可以修飾填補、描頭畫腳、變成畫字。不是寫字。成為敗筆而拖泥帶水。
運筆時要注意筆到、力到、意到三原則、起筆藏鋒、行筆含蓄、收筆回鋒。
此外應熟練各基本筆法、並勤加練習、以求每一筆線條乾淨、俐落、優美。
五、結構:字結構而言、分為單體字與合體字。單體字首先要注意筆畫之橫平豎直、並觀察字之中心與重心所在、主筆和副筆之長短配置、並且注意筆畫間之平行、平均、平衡分配、分別字長、方、扁、圓、斜、正、向背、俯仰、高低、聚散之變化、而合體字更注意偏旁上下左右筆畫多少排列、更要抓住字之中心線、不要把字寫得或大或小、字之格子需八分滿、字和字間大小要均勻。
一基本筆法練習與要領一
1、一:筆切齊按下去、行筆細長過去收筆、按不癡肥。
2、十:筆切齊按下去、行筆細長過去收筆、橫畫與直畫交接的時候、基本上橫畫比較細、直畫比較粗類似房屋的柱子一樣、提時挺拔有力。
3、三:上面兩橫比較短、一畫、兩畫、第三畫比較長、行筆過去收筆、按不癡肥。
4、上:豎畫好像房屋的柱子一樣寫的比較粗、橫畫比較細、尤其橫細長行筆過去收筆、這樣看起來才能粗細有緻分。
5、土:橫畫先寫、豎畫好像房屋的柱子一樣寫的比較粗、尤其橫細長行筆過去收筆、這樣看起來才能粗細有分。
6、正:橫畫先寫、豎畫好像房屋的柱子一樣寫的比較粗、橫畫比較短細 、豎畫同樣比較粗、尤其橫細長行筆過去收筆、這樣看起來才能粗細有分、看起來有點像三角型。
7、口:按往內下先寫直畫稍往往內收筆、橫畫比較細 、直畫會比較粗而細才好看、橫畫要比直畫低一點、行筆過去不要剛剛好、要 凸一 點出去才正確。
8、田:田字跟口字一樣、按往內下先寫直畫收筆、橫畫比較細 、直畫會比較粗而長一點才好看、再寫裡面十字、橫畫細一點、直畫粗一點、最後橫畫連接要比右直畫高一點。
9、中:中字跟口字一樣寫法比口扁一點、按往內下先寫直畫收筆、橫畫比較細 、直畫比較粗轉細才好看、橫畫要比直畫低一點、行筆過去不要剛剛好、要凸一點出去、然後寫直畫(柱子)比橫畫粗一點、提時挺拔有力收筆。
10、日:按往內下先寫直畫收筆、橫畫比較細 、右邊直畫會比較粗長、短橫收筆、最後一筆橫畫前面要凸出去一點才好看。
11、甲:甲字跟田字一樣、按向往內下先寫直畫收筆、橫畫比較細 、直畫比較粗長、再寫裡面十字、橫畫細一點、最後直畫粗長寫柱子提時挺拔有力收筆、這樣才能把字撐起來。
12、由:由字跟田字一樣、按往內下先寫直畫收筆、橫畫比較細 、直畫會比較粗而細長一點才好看、 再寫裡面十字、然後寫 直畫(柱子)粗一點要出頭 、橫畫細一點、橫畫收筆。
13、人:撇起筆逆向撇出去、撇短捺長、像溜滑梯一樣拉出去、 捺 行筆送到尾巴、捺呢細到粗、捺到底。
14、入:撇起筆逆向撇出去、撇短捺長、像溜滑梯一樣拉出去、 捺行筆送到尾巴、捺呢細到粗、捺到底。
15、大:橫畫起筆收筆、那麼撇先寫直一點、再左彎過來、如一開始就寫歪、紙也會跟著歪、捺行筆划下來、像溜滑梯一樣拉出 去、行筆送到尾巴、捺呢細到粗、捺到底。
16、天:天字跟大字一樣、多一橫畫、橫畫起筆收筆那麼撇先寫直一點、再左彎過來、如一開始就寫歪、紙也會跟著歪、捺行筆划下來、像溜滑梯一樣拉出去、行筆送到尾巴、捺呢細到粗、捺到底。
17、夫:夫字跟天字一樣 、橫畫起筆收筆、那麼撇寫直要出頭、再直下左彎過來、如一開始就寫歪、紙也會跟著歪、撇行筆逆向撇出去、捺行筆划下來、像溜滑梯一樣拉出去、 捺行筆送到尾巴、捺呢細到粗、捺到底。
18、更:更字跟田字一樣、先橫畫行筆收筆、那麼撇先寫直一點、再左彎過來、如一開始就彎、紙也會跟著歪、捺行筆划下來、像溜滑梯一樣拉出去、起筆送到
尾巴、捺呢細到粗、捺到底。
19、玉:橫畫收筆、再橫畫收筆、直畫比較粗類似房屋的柱子、第四筆橫畫、利用最後一點來平衡整個字。
20、太:太字跟大字一樣、橫畫起筆收筆、那麼撇先寫直一點、再左右彎過來、如一開始就寫歪、紙也會跟著歪、捺行筆划下來、像溜滑梯一樣拉出去、行筆送到尾巴、捺呢細到粗、捺到底。
21、下:橫畫細長收筆、直畫比較粗類似房屋的柱子、最後一點收筆。
22、公:按左逆向撇出、右邊寫個點就可以、粗到細、粗到細、再點一點。
23、不:橫畫細長收筆、按左逆向撇出、交叉直下垂露收筆、最後長點收筆。
24、其:橫畫收筆、兩邊直畫左邊較細、右邊較粗、 短橫收筆、再短橫收筆、 橫畫細長收筆、左撇出、寫右點。
25、水:按直畫比較粗提時挺拔有力收筆、做好角度鉤起來、挑上去、撇下來、再撇下來、捺出去。
26、可:橫畫細長收筆、如口相同、提時挺拔有力收筆、直畫比較粗做好角度鉤起來。
27、寺:短橫、短豎、橫畫細長收筆、 橫畫較短、 按直畫比較粗做好角度鉤起來、最後短點收筆。
28、泉:短撇、直畫往內寫、橫畫比較細 、直畫會比較粗而細才好看、直畫(柱子)比較粗做好角度鉤起來、挑上去、撇下來、再撇下來、捺出去。
29、利:短撇、短橫、 直畫比較粗做好角度鉤起來、撇出、右點短一點 、以配合右直畫緊密、直畫比較粗做好角度鉤起來。
30、則:直畫收筆、兩直畫左邊較細、右邊較粗、短橫收筆 、再短橫收筆、 橫畫收筆 、左邊撇出、右點、以配合右直畫緊密、直畫比較粗做好角度鉤起來。
31、元:短橫斜、再短橫斜、左撇出去、為什麼要斜、因為要配合豎曲鉤(浮鵝鉤)、直轉彎、向右行筆做好角度鉤上去。
32、尤:短橫斜、直長撇、上面為什麼要斜、因為要配合豎曲鉤(浮鵝鉤)、直轉彎、向右行筆做好角度鉤上去、最後短點收筆。
33、克:短橫斜、撇下來、以口字相同、撇過去、上面也要帶點斜、因為要配合豎曲鉤(浮鵝鉤)、直轉彎、向右行筆做好角度鉤上去。
34、已:橫畫、豎折、橫畫收筆、豎曲鉤(浮鵝鉤)、直轉彎、向右行筆做好角度鉤上去。
35、也:橫畫斜、豎折鉤、直畫短、豎曲鉤(浮鵝鉤)、直轉彎、向右運行筆做好角度鉤上去。
36、色:短撇、橫折、橫畫轉折、點畫、橫畫、豎曲鉤(浮鵝鉤)、直轉彎、向右行筆做好角度鉤上去。
37、代:短撇、直畫垂露收筆、斜橫收筆、斜鉤細長(戈部)先按成弓箭形做好角度往上鉤、最後右點。
38、成:橫畫先寫、再寫直撇、橫折鉤、斜鉤細長(戈部)先按成弓箭形做好角度往上鉤、短撇、最後右點。
39、我:先寫短撇、再寫橫畫、豎鉤帶點彎曲、挑鉤出、斜鉤細長(戈部)先按成弓箭形做好角度往上鉤、短撇出、最後右點收筆。
40、或:先寫橫畫、以口相同、再寫往上挑出、豎鉤帶點彎曲、挑出、斜鉤細長(戈部)先按成弓箭形做好角度往上鉤、短撇出、最後右點。
41、城:橫斜、直畫短、再寫往上挑出、橫畫、再寫直撇、橫折鉤、斜鉤細長(戈部)先按成弓箭形做好角度往上鉤、短撇、最後右點收筆。
42、找:橫畫、直鉤出、再往上挑出、斜鉤細長(戈部)先按成弓箭形做好角度往上鉤、短撇出、最後右點收筆。
43、心:左點入筆逆向收筆、臥鉤先按成弓箭形做好角度往上鉤、然後出鋒點寫出、右點收筆。
44、思:上方與田相同、左點入筆逆向收筆、臥鉤先按成弓箭形做好角度往上鉤、然後出鋒點寫出、右點收筆。
45、忠:上方與中相同、左點入筆逆向收筆、臥鉤先按成弓箭形做好角度往上鉤、然後出鋒點寫出、右點收筆。
46、恩:按往內下直畫收筆、橫畫比較細、直畫會比較粗一點才好看、再寫裡面大字、最後橫畫連接要比右直畫高、左點入筆逆向收筆、臥鉤先按成弓箭形做好角度往上鉤、然後出鋒點寫出、右點收筆。
47、意:直點、橫畫、出鋒點、撇點、橫畫細長、再寫曰、左點入筆逆向收筆、臥鉤先按成弓箭形做好角度往上鉤、然後出鋒點寫出、右點收筆。
48、應:直點、橫畫、直撇長、先寫人部 、再寫佳、左點入筆逆向收筆、臥鉤 先按成弓箭形做好角度往上鉤、然後出鋒點寫出、右點收筆。
1、一、工、土(視平線) 2、平、千、羊(垂直線)
3、中、正、不(中心與重心合一) 4、見、木、方(中心與重心分開)
5、古、文、允(主筆拉長) 6、玉、重、言(橫:平行、平均)
7、川、門、世(直:平行、平均) 8、勿、玄、多(斜:平行、平均)
9、米、求、衣(分佈平均對稱) 10、四、尚、以(扁形字)
11、自、身、月(長形字) 12、同、固、因(方形字)
13、立、夫、生(正三角形字) 14、可、下、市(倒三角形字)
15、子、去、今(菱形字) 16、力、母、夕(平均四邊形字)
17、西、至、年(各橫畫俯仰變化) 18、非、風、兆(左右相背)
19、功、好、沙(左右相同) 20、形、創、朝(左大右小)
21、信、桃、情(左小右大) 22、往、誠、級(左小右大)
23、相、明、縣(左右相等) 24、記、敬、對(左右相等)
25、冰、呼、場(左小右齊) 26、和、弘、細(右小位中)
27、幼、新、即(左高右低) 28、微、謝、班(左中右均等)
29、樹、傾、鄉(中間部位較短) 30、昌、皇、思(上下相等)
31、悲、益、書(上長下短) 32、童、青、貴(上短下長)
33、賢、皆、聖(上寬下窄、上下相等) 34、意、莫、器(上中下相等)
35、林、品、晶(重覆字形變化) 36、唱、歌、雙(重覆字形變化)
37、樂、幾、慈(重覆字形變化) 38、喜、譯、事(橫畫組合變化)
39、帶、與、前(豎畫組合變化) 40、後、效、家(撇畫組合變化)
41、宗、谷、亦(點畫組合變化) 42、為、然、無(點畫組合變化)
43、滿、深、清(點畫組合變化) 44、冷、於、冬(點畫組合變化)
45、業、堂、兼(點畫組合變化) 46、當、尋、學(中間小、上大)
47、國、團、園(四面包圍) 48、葉、舊、齊(上小中下大)
49、居、原、處(兩面包圍) 50、菊、司、句(兩面包圍)
51、建、起、道(兩面包圍) 52、間、雨、周(三面包圍)
53、發、逢、食(捺不重覆) 54、之、心、火(筆斷意連)
八病:牛頭、鼠尾、蜂腰、鶴膝、折木、柴擔、竹節、棱角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