劉冠意教授書畫篆刻欣賞一許瑞龍珍藏15公分x15公分四方一高1尺半
牧童到書法家一許瑞龍前傳一
序 文:推介書法名家許瑞龍先生
第一章:牧 牛 到 學 徒
第二章:一鳴驚人一首次參加臺灣省書法比賽得獎
第三章: 自 修 到 拜 師
第四章:名 士 不 怕 出 身 低
第五章:許老師書法教學方法及要領
第六章:桃園縣文化局邀請演講書法入門
第 七章:談 個 展 與 成 就
第八章:許老師漫談書法與歷代名家碑帖之認識
第九章:許老師書法教學與學生比賽得獎成果
第 十章:結論
推介書法名家許瑞龍先生
一個人的成功,固然有其天份,但更要靠自身不斷的努力。書法家許瑞龍先生就是這樣一個人。
一般人對書法家的刻板印象,常認為是一頭白髮,滿臉鬍鬚,穿長袍,着馬掛的長者;但瑞龍先生卻是一位溫和、憨厚,真誠、率性的中年文士,他是書法界遠近馳名的傳奇人物。
許瑞龍先生是嘉義縣朴子鎮人,現住桃園縣八德市。他從小即酷愛書法,惟家境清寒,請不起名師指導,因此,早年自無師承可言,只好靠臨帖自修,苦學不輟,歷數十年,三十五歲那年,他參加台灣省第四十屆書法比賽,在三百餘件作品中,以「除暴安良」一作,脫穎而出,自此聲名遠播。
許先生不僅精通真、草、隸、篆各體書法,猶精擅鐘鼎金石,其作品曾應邀國立臺灣藝術教育館創作展,桃園文化局個展,及國內外名書法家邀請展等::現任桃園縣藝文書畫學會理事長,對文化藝術之交流及推廣功不可沒。
許先生除不斷努力追求個人書法領域之提升外,更不忘提拔後進,培育新秀,他精心撰寫「習書八字法秘訣」、「四體千字文」「楷書結構運筆法」、「臨漢禮器碑法帖」等多本書法著作,對有志研習書法者臨摹學習,助益甚大,獲各界好評。
許先生深感自己年幼失學之苦,延聘名師指導之難,乃於自家二樓開班研習書法,授業弟子、無分老少,長幼一堂,共同為傳承發揚書道之美而勤教勤學,並視學生程度個別指導,因材施教,可從基本筆法學起,也可從臨摹古帖入手,學生經許先生指導之後,參加書法比賽,每有優異表現,屢獲佳績。
許先生認為凡事認真學習,必有所成。每一個時間開始練習書法都不嫌晚,坐而言不能起而行,則永遠無法成功。古人說:「臨淵羨魚,不如退而結網。」,對自己想做的事,而且是對的事,全心全力以赴,成果必定豐碩。
寫字如打坐,沉思、默念、能定心、忍性、去躁、既練力也練心,如此修身養性,既涵泳個人儒雅氣質,也創造了社會祥和的氛圍。願人人拿起毛筆,效法許先生勤學苦練的精神,在書法世界為自己的心靈開闢一方福田。
深仰許先生書藝精湛,並有心推廣書道,弘揚社教,爰樂為之介。 武陵高中校長吳正牧謹識
我最懷念的父母親
第一章牧 牛 到 學 徒
從牧童出身而成功的故事古今有之,中外有之。就以台灣本土例子就不勝枚舉;今年六十六歲的名木雕大師—朱銘先生,台灣苗栗人,窮苦農家出生,十三歲那年即離家拜師學木刻,傳統師父教他的是寺廟的神像、佛身雕塑,奠下精湛深厚木雕基礎。朱大師不久便自立門戶,自創風格,仍不滿現狀,於民國五十七年,再次拜楊英風大師門下。
楊英風為當代著名雕塑家,楊大師曾留學日本和義大利,擅長大型抽象不鏽鋼作品,朱大師乃本土雕塑家,結合了楊大師之抽象風格,因此,朱大師之「太極」系列、「運動」系列等名作都有楊大師之影子。線條粗獷、形狀活躍、豪放、野性十足。當然朱大師並非全屬倣製,晚期作品「人間」系列,如一九八0以後之「太極」、一九六一之「玩沙的女子」、一九七二之「媽祖」、一九七三之正氣「關公」完全展現自己的創作,成為一代雕刻大師。
朱大師從農村走出,從牛背滑下,由學徒到大師的辛路歷程與許瑞龍老師的故事十分相似,都與雕刻結下不解之緣。
許老師與朱銘大師的時代背景、家況雷同,只是各人追求的目標不同,一個是書藝兼金石,一個是純木雕藝術。證明人只要有目標,有方向,有理想,加上努力,最後一定會成功。成功的定義不是做大官、發大財。「成功既非立名,也不為利,也不是得到什麼位子,自己的努力做到了,於心無愧,就是成功。」
<<許倬雲語>>
許老師家居嘉義縣朴子市偏僻的農村,國小畢業後,即隨著家人種田,農忙過後,每天與牛為伴。大家都知道在農村,牛是農民最大財富之ㄧ,犁田靠牛,拉車靠牛,堆積有機肥料也靠牛,所以牛是不可或缺的謀生好伙伴,印度人視牛如神,牛在田裡吃稻苗都不准驅離,直到牛吃飽為止。在台灣雖然沒有把牛當神看,但民間有很多人不吃牛肉,也是對牛發自內心的一種崇敬。
許老師牧牛跟其他牧童不同之處,不是將牛放到山上或草坪後,就只顧自己玩耍,牛努力在尋找食物填飽肚子即滿足,許老師則坐在河邊或林蔭下沉思,努力尋找自己未來要走的路,拿著一根樹枝在平地的沙堆上畫呀畫的,發現利用枝條當筆、大地當紙,也可以練字,因此,每天將牛放牧後,自己便到河邊沙洲,拔蘆葦、砍竹枝學寫字。
天天如此,努力不輟,寫出了興趣,也寫出了心得,練字形、練腕力,久而久之,愈寫愈順,心想:「無力改變家中的環境,何不設法改變自己?」。牧牛不能當職業,人必須有一技之長,寫字是一門學問,何不與文字結緣呢?
此時,許老師已經十四歲了,自覺鄉下無發展,大丈夫志在四方,何不到外地看看,以長見識呢?晚上他將這個想法,大膽向家人稟明。許老師之尊翁也深有同感,自忖死守家園,勞碌一輩子,但求一頓溫飽都難以如願,孩子有志外出謀發展,何嘗不是一條活路,和老伴商量後,同意放行。但孩子只有十四歲,如何放心得下!幸好有位同鄉朋友在台北市開印刷廠,何不將孩子交給那位朋友照顧,又可以在印刷廠學得一技之長呢!
主意已決,許父立刻寫下朋友的地址交給許老師,並再三叮嚀,寄人籬下不比在家,要勤勞、要守分,尊敬老闆、友愛同事,多做事、少說話。台北乃繁華之都,我們是窮苦人家,不要和別人比奢華。
許老師規規矩矩站在父親面前頻頻點頭,手中捏著父親友人的地址緊緊不放,惟恐一放手便飛跑了。懷著滿心歡喜,徹夜輾轉難以入眠,躺在床上計劃著明天的行程,另一方面也幻想著未來的生活。
想著,想著,不覺雞已啼,鴨已呱呱出籠覓食,今日農村之早晨來的特別早,許老師雖然一夜未入眠,精神卻十分興奮,起床盥洗,整裝待發,十四歲的許老師,第一次出遠門,既緊張又興奮,不在話下,家人也忙得團團轉,母親忙著打點早餐和車上吃的中餐,父親忙著檢查腳踏車輪胎的氣夠不夠,準備載孩子到車站,大家忙完後,正要分手時,此刻母親兄姊等家人均依依不捨,有人流淚,但終須一別。
許父躬着身軀,用力踩着那台「伍順牌」的腳踏車,許老師提着簡單的包袱,坐在車子的置物架上,與家人揮揮小手,揚長而去。許老師從此結束了牧牛的生活,臨走前仍走到牛欄裡看著,伴他多年的那頭老牛,走近摸摸牛頭,心裡不停地向牛說聲再見。
那時農村車輛少,交通順暢,很快到了車站,許父深知孩子年幼,一個人在外,身邊無錢,肯定會出狀況,乃掏出九十塊錢給兒子,並殷殷叮囑:「出門在外要特別照顧自己,如果不適應台北生活,再坐車回來,家永遠都是最安全的避風港」。
火車起動了,許老師推開車窗,揮著小手,含著淚水向窗外父親說再見,直到車子走遠視線模糊才回車位,此刻許老師才體會到一個人離家的孤單寂寞。
火車平穩地在省道上奔馳,嘉義離台北有多遠?那時許老師根本沒概念,反正天黑前一定到台北,想到台北,許老師既興奮又膽怯,興奮的是台北不比鄉下,一定是熱鬧非凡;膽怯的是,如果今天晚上找不到父親朋友的地址,怎麼辦?睡哪裡?吃什麼?一連串的問號和煩惱湧上心頭。
許老師年紀雖小,困苦人家的孩子較早熟,心想既來之則安之,台北小孩又不止我一個,別人能生存,我也能,因昨夜沒睡好,利用車程中睡一覺再說。
當許老師醒來時,火車已到台北車站,下了車,人海茫茫,東南西北都分不清楚,許老師邊走邊問到了忠孝東路,拿出父親交給他的那張條子,上面寫著台北市重慶南路一段四十二巷三號,許老師乃鼓起勇氣,問行經他身邊的一位中年男子:「請問大叔,重慶南路怎麼走?」那男子見許老師很有禮貌,也很樂意告訴他:「上天橋向右走,再過兩個街口,就是重慶南路」。許老師提著包袱,爬上天橋,向下一看,盡是人頭,心想台北的人真多,白天都如車水馬龍,入夜豈不更熱鬧,安頓好之後,晚上出來好好逛一逛。
許老師按地址號碼,先找巷弄,再找門牌,皇天不負苦心人,終於順利找到了父親朋友開的「東南印刷廠」走進門去,見到一位老伯,上前自我介紹,說明來意,那位看似老闆的伯伯說:你是同鄉許先生的兒子呀!歡迎!於是招呼許老師坐下,工友忙倒茶,休息片刻,由李姓工友帶著許老師往二樓走,指引許老師今晚睡覺的房間,然後告訴許老師起居作息時間和工作概況,許老師都聽在耳裡,深怕忘記,還用紙條小心翼翼將細節記上,以便日後遵行。
許老師很有禮貌的請教這位大叔應怎麼稱呼,並自我介紹說:「我來自嘉義鄉下,今後請多指教。」這位自稱姓李的先生也很客氣說:「不要緊,過一段時間生活環境就會習慣,這裡的老闆對每一位員工都很好,他會敎你怎麼做。」
在員工晚餐前,老闆把許老師叫來前面說:「開動前,我向大家介紹一位新伙伴,他叫許瑞龍,是我故鄉嘉義一位朋友的小孩,他年紀小大家要把他當作自己弟弟一樣看待與照顧。請大家鼓掌,以示歡迎許小弟弟加入我們「東南印刷廠」一起工作。
許老師回到先前那位李大叔所指定的桌位用餐,六人一桌,四菜一湯,飯隨意吃,年幼的許老師晚餐和大家一起吃,感覺非常滿意。飯後,其他員工要加晚班,許老師尚未分配到工作,無所事事,但不敢出去玩,只好在廠房裡看看大家忙來忙去,很想幫忙做點什麼?又不知從何下手,到了晚上八時回到二樓房間,反正沒事洗個澡就先睡了。
第二天許老師天未亮就醒了,與一般青少年習慣睡大覺不相同,許老師在鄉下每天都是早起的,到台北仍未改變習慣,睜著眼睛在想,今天老闆會分配他什麼工作,能否勝任?不能勝任如何克服,心想只要本著鄉下人,勤勞樸實的精神,即使有一點差錯,老闆也不致責難,不管什麼工作都要虛心學習,不懂就問,努力完成就行,許老師打定了主意,因此吃過早餐後,就和大夥到工廠等著被安排上工。
「東南印刷廠」是一個規模不大,但很有制度,有工作紀律,早上八時一到,全體工人到齊,按個人任務各就各位。許老師仍站在一旁,不知所措,此時老闆走過來,對許老師說:你先見習一天,看別人怎麼撿字、怎樣排版,明天你再正式上工。許老師就兢兢業業站在其他工人後面,看著別人撿字、排版、印刷、切割、裝訂,綑綁、打包、搬運,忙進忙出。
許老師自覺別的他不會,搬運我總會吧!因此,就加入幫忙搬運工作行列,起先搬得滿起勁的,兩個小時後,才發覺越搬越重,體力有些不支,才主動停了下來,休息之後用心看別人如何對稿、撿字,因為明天要做什麼不得而知,怎能不用心看,不著手做呢?
每天下班後,住台北的工人都回家了,只有南部上來的工人吃住都在廠裡,許老師除了白天學撿字、排版外,晚上還負責廠房清潔工作,學徒總比別人多做一些,許老師也不以為意,下班無事反覺得無聊。
許老師在清理廠房的同時,發現許多可用之廢紙,認為扔掉了可惜,於是將它張張疊好擺在自己房間,直到廢紙愈積愈多,他乃大膽向老闆陳述自己想法,並向老闆借了三塊錢,到書店買了一枝毛筆,利用空閒練毛筆字,這比在沙洲上用竹枝樹條寫好多了。「有筆寫字真好!」,許老師好興奮!他常常晚上寫到十一、二點才休息,有些字,看不懂,更不明!其義,但寫起來興趣又喜歡!半年下來,許老師至少也寫了幾百張。
老闆發覺這孩子還真有幾分毅力與天分,乃送許老師一本歐陽詢字帖,許老師有了範本,每天練得更勤,有時寫到三更半夜一、二點,他甚至限定自己紙未寫完,今晚不得休息,即使寫完了,他也躺在床上仍念念不忘,還將剛才在紙上寫過的字,再用手指在自己的肚皮上,再寫一遍才安然入睡。
光陰荏苒,日月如梭,許老師上台北不覺已過了三年,撿字寫字也練了三年,這時許老師已十七歲,鄉下困苦的孩子較早熟,許老師此時開始思考今生到底要以什麼為業,目前工作無技術性,即使做個出色的撿字工或排版工,自己也無資金開廠當老闆,而永遠寄人籬下做工人也不是辦法,要自立自強就必須有一技之長,應朝自己興趣發展才有出路。
他心想,自己書讀得不多,但對文字頗有興趣,寫毛筆字不能當職業,何不拜師學刻印。因此,辭了印刷廠工作,在台北市博愛路一家刻印社,又從學徒做起,一雕就是三年,時間過得真快,許老師現在不僅書法自成一家,金石篆刻亦名聞遐邇。目前許老師除了教書法之外,還掛牌操刀雕圖章為業,不能不佩服許老師年輕時,目光之遠,設想之深。
人生境遇對自己「積極一點,逆境就會好一些」,許老師明知自己學歷不高,所以從不放棄自修學習機會,以苦學成功的人作為效法榜樣。許老師從不去跟別人比,只跟自己比,只要今天比昨天好就高興了,因為他知道,「人比人氣死人」,人的智商、環境及機遇等均不相同,怎能比呢?要比也要如古人所說:「前人騎馬我騎騾,低頭思量我不如,後頭尚有推車者,比上不足下有餘。」這樣才能心平氣和,歡喜自在。。「本書承蒙桃園縣政府印製」
大師許瑞龍
古居朴子邑
世代家務農
稚幼甚清寒
苦耕田牧牛
勵志奮進取
書法勤不倦
受益多名師
真兼草隸篆
承習王顏柳
台省參美展
入選載殊榮
金環書法賽
獲得獎優等
號稱許承翰
設籍八德鄉
巧藝皆入妙
金石精傳世
鐘鼎文碑碣
詩書冠群雄
術業有所成
聲譽馳近遠
偉哉許大師
典範眾所知
美國德州休士頓大學
永久榮譽藝術教授王獻亞敬識